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
公元636年六月,李世民的妻子、唐朝的贤后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的政殿内病逝,享年36岁。长孙皇后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尤其在陪伴李世民的23年中,她为李世民的治国理政、平定内外危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李世民的正妻,她不仅展示了古代传统妻子的美德,还以其睿智与贤良成就了一代“贤后”的形象。她的智慧与坚定深深影响了李世民,使得唐朝的盛世更加巩固。
自从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那一刻起,她便注定成为与李世民并肩作战的女人。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李世民,在政事上虽不直接干预,却通过她的智慧和宽容影响着李世民的决策。在长孙皇后的支持下,李世民能平定叛乱,改革政治,尤其是“贞观之治”的建立,长孙皇后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尽管她一直未直接参与朝政,但长孙皇后的智慧和贤德对李世民影响深远。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不断劝谏李世民,力图帮助他作出明智决策。因此,当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悲痛欲绝,仿佛失去了最得力的辅佐者,自己心中最坚定的支柱倒下了。
展开剩余76%李世民的悲痛与昭陵的薄葬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开始了她的葬礼安排。长孙皇后曾要求:“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因此,李世民选择了昭陵,并且以极为简朴的方式来建造她的陵寝。李世民命工匠们凿山修陵,尽管工程浩大,但陵墓依旧极为简朴,没有金银珠宝,也没有奢华的器物,只是用土木打造了一个简单的形制。这一做法也标志着唐朝皇陵建造的一个新开端——以山为陵的薄葬理念得到了正式的实践。
李世民亲自为长孙皇后书写了碑文,并且不久后将其葬入昭陵。这一刻,李世民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失落与痛苦,似乎长孙皇后真正离开了他。此后的日子里,李世民常常郁郁寡欢,茶饭不思,难以入眠,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他来说不仅是失去了爱妻,更仿佛失去了政权中的重要支柱。
为了缅怀长孙皇后,李世民在后苑修建了一座高台,即层观。从这个高台上,李世民可以远望昭陵,仿佛在遥望着长孙皇后,想象着她仍然陪伴在自己身旁。每当思念涌上心头时,李世民便独自登上层观,凝视着昭陵,内心充满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李世民与魏征的层观之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逐渐觉得单纯通过远望昭陵并不足以抒发自己心头的思念之情。于是,他邀请魏征一同前往后苑的层观,带着魏征一起登高望远。李世民没有直言让魏征去看昭陵,而是让他自发地去观察。李世民认为魏征必然能从层观的角度推测出他所凝视的对象,毕竟昭陵那里的景色显而易见。
然而,魏征并没有按李世民的预期行事,他看了许久,最后直言:“臣昏眊,不能见。”这番话让李世民感到有些困惑,以为魏征并未看到昭陵。他急忙指向昭陵的方向,耐心地告诉魏征要好好观察。然而,魏征却回应道:“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原来,魏征说他并未看不见昭陵,而是误以为李世民在远望献陵。李世民恍然大悟,原来昭陵与献陵并不在同一方向,而他所修建的层观的确是为了观望昭陵,而并非献陵。
这里的误会其实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而昭陵则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之地。李世民对妻子的怀念如此深切,以至于为她修建层观,视线始终只聚焦在昭陵。魏征虽然表面上似乎有所不满,但内心其实明白,李世民的这种举动具有深厚的感情寄托。
献陵与昭陵的象征意义
回溯至贞观九年(635年),李世民命人修建献陵时,遵循了父亲李渊的遗愿,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奢华规格。虽然李渊曾要求陵墓遵循简朴风格,但李世民为了纪念其父亲,依旧决定让陵寝的规模与汉高祖的长陵相似。最终,献陵如期完成,李渊和太穆皇后的合葬成为唐朝皇帝的首座陵寝。
昭陵则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之地,其背后的深情不仅仅是夫妻间的私人情感,也意味着李世民对朝政的稳定和对国家的责任。对于李世民而言,昭陵既是自己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是其治国理政的象征。
结语
李世民修建层观,以远望昭陵来怀念长孙皇后,显现出他对妻子的深情。而这一举动,对于旁观者来说,往往难以理解。魏征对昭陵的沉默,反映了他对皇帝私人情感的某种反思。无论如何,李世民对妻子的怀念和对父亲的孝道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皇帝内心的复杂性。这些举动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一个帝王内心深处对于国家与家族责任的权衡。
发布于:天津市第一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