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阁逻凤正式发布了著名的“六大我”,宣告举兵反抗大唐王朝,由此掀起了持续三十年的“唐诏战争”。这场长时间的冲突在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南诏德化碑》至今保存了“六大我”的具体内容,其中详细记载了阁逻凤对云南太守张虔陀的血泪控诉,言辞激烈、情感真挚,犹如一篇充满愤怒与无奈的檄文。其风格颇似后来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不过阁逻凤的原稿其实是“七大我”,但他选择隐瞒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被称为“绿我”的私情纠纷。
事实证明,这场引发战争的导火索,竟是一场涉及风月恩怨的“风月案”。南诏是一个生活在洱海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最早由“六诏”组成,南诏只是其中之一。这六个诏部虽然名义上归属大唐,但彼此之间却时常爆发争斗,朝廷对此多采取放任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诏曾多次请求朝廷帮忙消灭其它五诏,但因“羁縻政策”的限制被拒绝。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让多个吐司相互制衡,从而达到控制边疆少数民族的目的。
展开剩余82%随着吐蕃势力的崛起,六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诏王们不得不采取“墙头草”策略,今天投降吐蕃,明天又归顺大唐,令朝廷焦头烂额。但南诏王阁逻凤则是个例外,他无论遭受多大压力,都坚定站在大唐一边。唐玄宗因此极为欣赏,破例批准阁逻凤的统一请求,还协助他完成了对六诏的整合,使南诏成为云贵高原上的唯一霸主。
既然唐诏关系如此密切,怎会因一场风月纠纷而彻底决裂?这关键还得怪太守张虔陀。张虔陀贪婪成性,屡次向阁逻凤索要贿赂,而且越来越无底线。地方上的财富有限,阁逻凤忍无可忍,开始收紧财政,拒绝贿赂。张虔陀竟然不顾身份,强行进入阁逻凤家中,并对其妻子施暴,令阁逻凤义愤填膺,终于发布“六大我”,宣布起兵反唐。
然而,历史不能只看表面文字,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即使张虔陀再无耻,也不可能轻易做出如此失德行为。我的判断是,这桩“风月案”极可能是阁逻凤为自己造势的“美人计”,为起兵寻找借口而虚构的故事。事实上,自六诏统一后,阁逻凤野心日渐膨胀,他不断向外扩张土地,无视朝廷多次警告,吞并了东爨和西爨大片领土,甚至将战火直接烧到了安南都护府的势力范围,意图与大唐分庭抗礼。
朝廷由最初的宽容转向强硬打压。前一年,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在安宁城竖起“马援铜柱”,严禁阁逻凤势力越过该城界限。然而阁逻凤置若罔闻,强行占领安宁城。安宁城地处西南地区经济重镇,城内拥有五口盐井,堪称金矿。张虔陀所谓的“索贿”,实际上是企图控制盐井,切断阁逻凤经济命脉。“六大我”中的控诉,也是在执行朝廷针对阁逻凤的分化策略。
可惜的是,此时的阁逻凤已羽翼丰满,正需要一个点燃战火的理由,这场“美人计”恰好为他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于是唐诏战争正式爆发。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十年,单“三大战役”就损失了约20万人。虽然最终在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双方达成和解,但南诏最终还是脱离大唐,正式宣布称帝建国。
南诏作为一个西南边陲的小政权,实力不过是“猴子称大王”般的水准,唐朝派个节度使便能轻松镇压,为什么却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南诏问题?这背后有三大原因。
其一,从“安史之乱”爆发起,大唐迅速走向衰败,无暇顾及偏远的南诏。唐诏战争始于天宝九年,五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为应对内乱,朝廷不得不将全国兵力集中于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甚至放弃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相较之下,西南地区战略地位更低,兵力大量被抽调,根本无力镇压南诏。天宝十六年,唐玄宗曾下令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合兵五万驰援南阳保卫战。逃亡成都时,又对剑南节度使兵力进行清点加固。八年安史之乱之后,大唐陷入连年战事,无法分兵对付南诏。
即便在安史之乱前的五年,大唐也曾出兵剿灭南诏,但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其二,南诏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大唐军队陷入极大困境。天宝年间的三大征战,唐军付出了惨重代价。751年,鲜于仲通率八万唐军攻南诏,兵锋直指大和城,但最终溃败,伤亡六万。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七万兵力讨伐南诏,遭遇全军覆没,李宓疑似战死。779年,李晟率军大破南诏与吐蕃联军,杀敌十万,但自身也伤亡惨重。
这与西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密不可分:高原、山地、密林遍布,气候湿热瘴气弥漫,中原士兵难以适应,非战斗减员巨大。即便打赢,敌军凭借熟悉地形灵活撤退,唐军难以全歼。撤退后对手又能快速恢复战力。因此,中原王朝历来对西南采取“羁縻政策”,避免因武力镇压付出巨大代价却无法根治。
其三,吐蕃介入让西南局势更加复杂多变,唐朝难以应对多线作战。吐蕃自崛起后不断挑战大唐,沿三条线路进攻:西线穿越帕米尔高原入侵西域,北线经青藏高原侵扰河西走廊,东线则穿越云贵高原,与南诏勾结对抗唐朝。早年南诏曾联唐抗蕃,但反目后与吐蕃结盟,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指兄弟国家。南诏借助吐蕃压力,获得战略安全保障。
中唐以后,大唐国土缩减至陇西一带,吐蕃频繁越境甚至一度攻入长安。南诏凭借吐蕃威慑,得以长期保持独立。若非南诏与吐蕃关系破裂,唐朝实难有力对南诏施压。随着大唐进入下行阶段,吐蕃亦衰落,唐蕃战争局势逆转。吐蕃为自身利益开始盘剥南诏,最终在剑南节度使韦皋的调解下,南诏与吐蕃联盟瓦解。
然而,唐朝已无力兼顾南诏,进入晚唐“濒死状态”,南诏王阁逻凤在遭受多重打击后,终于登基称帝。唐朝虽有心却无力应对,南诏则过了瘾后迅速被日益强大的郑氏政权吞并,宣告南诏时代终结。
发布于:天津市第一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